
瞒着老板研发光碟厂做出机器人

广明光电的工程师,秘密研发台湾首个「人机协作」的机器人,以无名小卒之姿,惊艳东京国际机器人展。 过程有多秘密? 就连集团董事长林百里也被蒙在鼓里。
8月,广达集团旗下光碟机大厂广明光电董事会刚结束,总经理何世池邀集团董事长林百里看一款秘密研发、尚未曝光的机器人。
广达与广明只隔一条马路,相较广达一楼永远人声鼎沸,年营收157亿台币的广明,冷清安静。
很久没到广明办公区走动的林百里看完,抛下一句让一旁忐忑不安的工程师大感欣慰的话,「鸿海有机器人,我们的也不差啊!」
4个月后,规模全球最大的东京国际机器人展,广明自有品牌TechMan「协作型机器人TM5」,甚至吸引欧洲大厂ABB高层,前来探询。
「回来后接到一堆征询电话,」负责TM研发团队、广明光电系统装置事业群智慧系统事业处资深处长黄识忠难掩兴奋。 遵循林百里的「乌龟哲学」,广明研发超过3年的秘密武器,首站就锁定难度最高的东京国际机器人展。 和上银科技,成为唯二参展的台湾厂。
「苹果笔电制造厂的子公司、出身IT业的背景,试图给使用者一款智慧、操作简单、安全、整合方案的机器人,」加拿大机器人厂Robotiq在部落格这样形容TM5。
TM5是台湾首个能用智慧型手机,完成自动化流程编辑的机器人。 最大卖点是「人机协作」,内建视觉软体系统,工程师能在生产线上直接用手抓着机器手臂导引,五分钟内就能完成,传统机器手臂需要视觉专家、专业操作员完成的视觉取放动作。 「最后一定要人机协作,工业4.0就是要达到人机互动、甚至机器与机器互动的目标,」台湾智慧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理事长、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财说。
广明曾做出全台第一款薄形光碟机,还和联发科争霸过股王。 为什么会跨入高手云集的机器人产业?
「从我接总经理第一天,董事长(林百里)就说,光碟机会不见,」10年前接下总经理的何世池坦言。
没想到林百里一语成谶。
云端的盛行,让光碟机沦为濒临绝种的电脑周边配件。 广明每股获利从20多元,惨跌剩个位数。 广明必须转型,锁定储存、汽车电子、机器人。 机器人扮演多角化转型的要角。
但光碟机和机器人看似八竿子打不着,广明能做吗? 其实,两者所需的技术系出同源。 「机器人是马达、控制器、感测器、机构等机光电技术的整合,光碟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机电整合产品,」前联发科主管、好漾科技总经理赵志谋解释。
时间回到4年前,当时苦思出路的何世池,决定投入机器人。
他念台大机械所,专攻自动控制,到伦敦帝国学院念博士,学的也是医疗协作机器人,回台后反而投入正起飞的光碟机业;一手负责TM团队的黄识忠,在台大机械所也主修自动控制。
「绕了一圈,反而回到老本行,」就像命中注定一样,曾负责带光碟机研发的黄识忠说。
但何世池刚向林百里提做机器人时,却被泼冷水。 林百里反问他,日本松下做都不赚钱,「那你还做?」
何世池没放弃,反而先定位,广明能做哪种机器人。
整个团队开始潜水默默研发。 刚开始,锁定最多人做的传统型机器手臂。 他先买了一、两支市面上的传统型机器手臂来测试,发现非常不好用──除了要找专业工程师操作,机器手臂就像瞎子,没设定影像系统,就没办法夹取零件,还得找昂贵的系统整合商,又要再花2到3个月。
摸索3年徒手打造差异化
「小企业哪有那么多钱找系统整合业?3C产业变化速度快,哪可能每生产一次产品,就买一次新机器手臂、做一次系统整合?」黄识忠发觉的现实问题,全变成广明的机会。
答案很清楚,后进市场的广明,要做一款能让中小企业、3C业者在产线上简单操作,人和机器能合作的机器人。 就像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今年6月《超越自动化的人才》中说的,机器和人之间的互补性,能增加生产力,提高盈余。
但实际动手设计时,又碰上另一个问题。 台湾多数机械厂买工研院轴卡,买马达、控制器,组装好机器手臂就上市卖。 广明刚开始也用同样模式做一支手臂,但放上产线测试,又发现不好用,整支丢回实验室角落。
问题在工研院「公版」般的轴卡,绑死创新能力。 黄识忠决定不用公版轴卡,要工程师写程式软体、做马达、控制器,写影像系统软体,最后做成模组,全部功能整合到手臂。 坚持自制关键组件,才能差异化。
摸索了3年,广明内部没几个人知道黄识忠的团队到底在做什么,连大老板林百里直到4个月前,才看到还没上漆的成品。
终于,广明第一支人机协作机器手臂诞生,使用者不需要透过系统整合厂,就能轻易操作,还一举进军世界级的东京国际机器人展。
然而,最大挑战还是怎么赚钱? 「不容易,现在一台六轴手臂的价钱,从200多万跌到60多万,」一名机械业董事长忧心,中国现有7、8千家机器人厂,都已进入淘汰潮。 跌价幅度,仿佛3C业恶梦重现。
「机器人不像电子产品,坏了就丢,可靠度很重要,广明需要证明产品的能耐,」这名董事长说。
「如果停在现在这一步,我们还是死,」何世池很坦白。
机会,或许来自面临自动化挑战的众多电子科技厂。
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财观察,「现在机器人价格便宜到一个临界点,电子业觉得半年内可回收,就会愿意用,需求量就会爆发,也是机会。」
目前,广明的TM机器人已放进自家松江、常熟产线测试。 甚至,广达重庆的笔电产线,TM机器人也正配合产线需求,低调合作,但广明对细节保密。
大转型的广明,在高度竞争的机器人产业能否杀出一条血路,虽仍是未知数,但这批资深工程师的一身技术能量能重寻出口,已为前途迷茫的台湾电子业,点起一小盏明灯。